服装杜会因素的演化
文章出处:本站 │ 网站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7-12-21 │
相对于自然因素来说,社会因素对于服装变革的影响更为重要。差异是交流产生的原因,也是刺激发展变化的诱因。自个时代、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文化差异更为鲜明,加上国际社会的发展正趋于大同化.越来越频繁、越便利的国际间的来往社促成了国际经济和文化交流,这种差异的存在和交流互融的背景令服装的演变更为频繁和快速。
(一) 经济水平
经济水平决定了服装发展的快慢程度。经济发达的社会可以有足够的实力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更新,可以不断生产高级产品,营造时尚的社会环境。收人丰厚的个人可以扩充自己的购衣计划,大量地消费服装产品。层次齐全规模庞大的商业环境是服装闪亮登场、聚敛财富的宝地;技术先进、品质一流的制造业可以应对快速反应、敏捷制造等现代加工新趋势;四通八达、分工明细的物流产业能将服装产品在第一时间送达货柜。这些都为服装滋生新理念、设计新款式、发明新工艺提供了土壤。相反,在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水平低下的地区或社会,制造服装的材料也越贫乏,款式和风格越受局限,更不可能有多余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消耗在精美的装饰和高端加工工序上。因此一定的经济水平是服装演变的后盾。
(二) 政治局势
政治局势的动荡与安定对服装的影响很大,良性的服装演变或者说进化过程应该与安定富足的社会相关联,这是人们继温饱、安全等基本需要满足以后的精神需要,而自由化、人性化、民主化的社会环境正能够为多样化、个性化、自主化的服装创造良好条件。动荡社会也有服装演化的现象,并且变化还相当巨大。但是,此时的服装变革的动力来自于外界的强势势力,并非自主、良性、有序的转变过程。同时,历史也已证明,在政局交替、社会动荡,尤其是战争爆发的时候,服装往往是向着形式单一、刻板的方向发展。这时的服装已经成为帮派、军队等某种势力意志下的产物。在战乱、饥荒等环境下的服装变迁现象不是演变的主旨,而是畸型的、贫乏的流行。比如,在我国史无前例的“文革”时期,军便装的大面积流行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 科技进步
高品质的服装是人们高水平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科学技术水平的高度发展和制造业的无所不能,不仅激发了服装设计师的奇异幻想,也为服装产业生产高质量的服装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服装史上每一次生产工具的发明、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及新面料的出现都为高质量、新品种服装的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支持。除开服装与制造业的科技影响外,其他领域重大的科技发明和技术进步都是引起服装变革的重要因子。最为典型的当属60年代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人们探索太空的欲望,并引发了未来感服装的风摩。今天,科技领域的进步、更新与新事物的发明与发现与服装产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四) 体育竞赛
体育竞赛与休闲娱乐项目的风靡不仅对服装科技含量和功能性设计的提升有着促进作用,同时也会对服装新品类的产生有着影响。例如19世纪80年代,上层社会中无论男女,开始流行一系列休闲娱乐活动,如高尔夫球、网球、槌球、溜冰以及稍后一点出现的自行车运动。这些运动项目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人们对针织品的需求,给针织行业创造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不同种类的运动休闲项目扩展了针织品的品类、设计特点以及工艺与加工手段,促进了服装的发展对体育竞赛成绩的渴望,成为研究机构开发新产品的动力,加速了此类服装的演化比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不少游泳运动员穿上了一种利用最新科技成果研发的新型泳衣,据称,这种被称为“鲨鱼皮”的泳衣可以提高游泳速度,帮助美国运动员非尔普斯在本届奥运会上创纪录地一举摘得8枚金牌。
